洋溪街道團結村因畬漢兩族“團結起來干社會主義”而得名。如今的團結村,修起了10公里長的柏油路,畬族風情樓拔地而起,美麗畬族風情村賓客盈門。這一切,離不開“團結一家親,共富并肩行”的全民參與和努力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,團結村兩委認真想思路、謀發(fā)展,認為只有改造提升農村道路,暢通鄉(xiāng)村振興之道,才能找到一條通往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,團結村對進村通道進行改造提升,修建了一條通向城區(qū)的柏油路,破解了村民走不出、投資進不來的窘況。
路修好了,如何加快形成產業(yè)體系,夯實共同富裕之基成為團結村走向共富的第二步。團結村從“結”字出發(fā),提煉“結”“解”“潔”“節(jié)”的“四結”工作法并融入到隊伍建設、品牌文化建設、產業(yè)發(fā)展振興等方面。在具體行動中,團結村通過整合村中土地,開發(fā)利用閑置土地,先后建立黃桃、覆盆子、水稻等種植基地,同時通過打造核心區(qū)塊、藍媽媽廣場、畬族風情樓、鄉(xiāng)村綠道、美麗庭院等,建設起一個美麗宜居、畬韻濃郁的民族鄉(xiāng)村。其中,畬族風情樓為村集體帶來20萬元年租金收入以及20%的年運營利潤分紅。
文化對經濟長遠發(fā)展有著重要意義,團結村奔向“共富”的第三步就是挖掘傳承民族文化,筑牢民族文化之根,讓“團結之花”長開不敗。團結村通過挖掘全國“三八”紅旗手、團結畬族婦女的優(yōu)秀代表藍銀花老人的生前事跡,以藍銀花為原型,設計了背著大背簍的“藍媽媽”形象,形成團結文化IP品牌“藍媽媽”。通過“一人(藍媽媽)一簍(神奇的背簍)一組歌”的主線,團結村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、彰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“一村一韻”民族風情之路,不斷擦亮團結村文化底色,帶動經濟長遠發(fā)展。
2021年,團結村經營性收入53.07萬元,人均收入3.47萬元,超過了所在地區(qū)的平均水平。站在新起點上的團結村,正走出一條民族村走向共富、奔往幸福的新道路。
(通訊員 施方庭)
